今年5月末,农业农村部官网公布了2020年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全国259个乡镇入选,雁江区丰裕镇就是其中之一。这是对雁江区抓住农业发展根本,推动农业农村振兴发展的肯定。
农业基础设施日益改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融合发展欣欣向荣,脱贫致富农业遍地开花……近年来,雁江区按照“高产、高效、优质、安全、生态”五大要求,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融合发展,突出美丽乡村建设,努力实现农民高品质生活、农村高质量发展,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雁江特色的农业农村发展道路。
佛山橘海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A、农业版图 拥江发展蓝图绘就
雁江蜜柑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是雁江区的特产,也是全区农业的支柱性产业,在雁江有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史。沱江作为长江重要支流,千百年来,绵绵不绝的江水把雁江隔成了东西两块区域。
以前,雁江蜜柑主要扎根在西部区域的丰裕镇。如今,雁江蜜柑不但跨过了江,而且家族成员不断壮大,产业链条也不断延伸。从早熟到晚熟,从单一品种到多样品种,雁江蜜柑建成了河西、河东两个核心种植带,形成了以河西早熟柑橘、河东晚熟柑橘为主的柑橘产业发展新格局。
蜜柑产业的提质扩面是雁江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发展的缩影。雁江依托佛山橘海独特的柑橘产业优势,整合原碑记镇、丰裕镇和忠义镇的地理资源,加快建设集柑橘种植、加工、经营和柑橘文化于一体的佛山橘海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依靠丹山大米的品质优势,整合原丹山镇、新场乡和回龙乡的地理资源,大力发展绿色、生态、有机的万亩智慧稻渔综合种养园区;依靠晏家坝村全国文明村的金字招牌及良好的人居环境、产业优势和村落文化,打造集观光旅游、生态康养、农耕文化于一体的晏家坝农旅融合示范区。
雁江逐渐形成了以丰裕镇早熟蜜柑和保和、小院、南津等镇晚熟蜜柑为主的柑橘核心产业区;以丹山镇、中和镇、老君镇等为核心的现代稻渔特色产业区;以祥符镇、迎接镇等为主产区的蔬菜优势产业区;以石岭镇、堪嘉镇等为主导区域的粮油优势产业区。构建起以柑橘为主导产业,稻渔综合种养为优势特色产业,粮油、蔬菜、生猪为基础特色产业的产业发展体系。
雁江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不断强化主导产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布局更加科学合理,发展更加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版图,逐步实现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型发展。
老君镇水龙灵度假村吸引了众多游客。
B、农业方向 现代农业靶心笃定
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对农业生产最真实的写照,做农业是一件“体力活”;如今,科技农业正在兴起,改变了耕种方式、管理模式,做农业成了一件“脑力活”。科技普及行动、农业人才工程、产业品牌战略等的大力实施,让雁江农业从纯粹的传统农业逐步变成融合文化、体验、消费于一体的新型农业,让现代农业发展有了新方向。
雁江区丰裕镇高洞村,曾经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偏远小乡村,如今随着现代农业产业的赋能而名噪一方。
这里打造的佛山橘海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把传统的农业劳动逐渐变成了一种农业文化。在保证村落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对村里的基础设施、产业规划等都进行了精雕细磨,村里的硬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有效依托省农科院、中柑所等技术院所,改良柑橘品类,培育新品种,引进栽种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个柑橘品种,首次把农业文化基因植入产业发展大局,打造柑橘文化科普基地,重塑雁江柑橘文化品牌。
佛山橘海现代农业园区以高洞村为核心区,覆盖了丰裕镇30个行政村,以柑橘为主导产业,串联起了优质柑橘生产、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科技研发、融合示范、乡村旅游等产业链条,产业规划面积达13万亩,形成了佛山橘海百里产业环线。
如此线长面广的产业,如何更好地实现日常管理,打造高品质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物联网数字平台给出了答案。物联网数字平台依靠物联网技术,在园区安装了气象监测站、土壤墒情监测站、拍照式虫情监测等设备33套,实现园区产地环境自动监测、专家远程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的全程监控,为精准灌溉施肥、精准病虫害防治提供了更加科学有效的科技支撑,让智慧农业逐步从理论走向实践。
科技兴农、人才强农、品牌富农。雁江在不断夯实农业发展的基本面的同时,引进一批有实力、有技术、有渠道的龙头企业,打造特色农业产业,输出品牌农业产品,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带领雁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为现代农业的发展选定了方向,夯实了路径。
花溪河风景区一隅。
C、农业赋能 融合发展正逢其时
雁江地处成渝腹心,与成渝两地的交通日益便捷,联系日益紧密,区域合作势头更盛,借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资同城化发展的历史机遇,打造两大区域中心城市的后花园,雁江大有可为。
五一小长假,位于雁江区保和镇的花溪河风景区首次开园,时值疫情期间限流,一票难求的热度让人印象深刻。百花滩是花溪河风景区先期开发点位,依托花溪河沿河景观、自然生态和传统村落,利用原有支流河道、山体植被,实施水环境治理、河道梳理、植被修复,重点打造叠水、花田、花溪古驿等景观,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猎奇。
花溪河风景区按照1小时花溪寻幽行和6小时林涧漫步行两种游览方式,沿河串景,规划一带三区四核十八景,打造十公里山水画卷。同时,在核心景区范围以外约500至1000米半径范围内规划产业发展控制区,打造串起景区与外界的最美风景带。
旅游资源并不丰富的雁江,依托全新的产业规划,从小处着眼,打造农业+山水、农业+村落等体验式、记忆式短期游、近郊游景点,实现农旅融合的差异化发展。
与花溪河风景区同处保和镇的晏家坝村,欣欣向荣的现代农业和年代久远的老式建筑成了该村推动新一轮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资源,晏家坝村正全力打造乡村振兴农旅融合示范区。狭窄的巷道遇上农耕劳作文化,变成具有乡村记忆的乡愁巷;弃用的老古井搭上传统的抽水设施,变成体验乡村生活的好去处;年代久远的老建筑修旧如旧,打造成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文化大院……晏家坝村在优势现代农业的基础上引入文化元素、种下乡愁记忆,打造传承农耕历史、厚植乡土记忆的农旅融合示范区。
抢抓历史机遇,雁江奋力而为。
从花溪河到晏家坝,雁江正在给农业农村重新赋能,让它们再次焕发出更加强大的活力。雁江以成渝地区为起点,抓住城市居民的乡土情结、乡愁记忆和农耕教育,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融合农耕文化、文创产品等资源,打造让游客吃出健康、留住记忆、带走产品的参与型、体验式雁江农旅互动融合2.0版本。
阳光百果园通过“飞地抱团”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致富。
D、农业力量 产业脱贫久久为功
农业产业的发展,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务工挣钱,让不少群众改变了生产劳作方式,更让他们的结构性收入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种来自农业产业发展的力量,正不断推动雁江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新突破。
破解产业连片发展难题,雁江创新推出农业产业“飞地抱团”发展模式,让贫困村的产业发展更有活力。在迎接镇前丰村和东庵村,两个交集并不多的贫困村,因发展脱贫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依靠“飞地抱团”的模式,两个村引进阳光百果园发展葡萄种植,把分散的土地聚在了一起。产业规模更大了,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强了,集体经济发展更有韧性了。贫困群众不仅成了合作社的股东,特色产业的发展更带动了他们在家门口就业。
阳光百果园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产业园里每天固定劳动力在80人左右,高峰时期每天用工量在200人左右。迎接镇龙家村11组村民董和春就是80人中的一员,从未外出务过工的她,没想到60多岁了还能在家门口拿“工资”。这些年下来,在一家人的共同努力下,10余万元的外债已经还清,贫困的帽子也顺利摘掉。她告诉记者:“一年耽耽搁搁都要挣万把块钱,这是以前从来不敢想的事情。”
近年来,雁江以脱贫产业为重点,围绕构建“一核两轴三带八园”产业空间布局,瞄准“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目标,加快农旅、文旅、康旅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产业向高标准规划、高规格布局、高质量发展迈进,建成优质粮油基地63.5万亩、绿色蔬菜基地30万亩、特色养殖基地78个,打造示范园区52个,实现了贫困村集体产业全覆盖。
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势如破竹,新型职业农民大量涌现,农业品牌创建凸显优势,雁江农业正以前所未有的产业转型速度、产品价值提升,持续巩固全省丘区农业大区地位,不断开创现代农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