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9日清晨6点半,天空翻起了鱼肚白,雁江区丹山镇天池村被早起的鸡鸭叫醒。渐渐地,泛着红光的东边亮起。 村民刘代勇不敢久睡,用三轮车搭上两名工友就往稻虾种养基地赶去。
到虾塘,只见他用绳子把大盆固定好,系在自己身上。他穿上防水裤,拖着大红盆,在晨光中的稻田里挨个捞起虾笼。他每起身一次,就都收获一份喜悦和成就。
这幅捞虾图,俨然成为疫情中清新美丽的乡村小景。
不到半个小时,他和搭档已经熟练地捞了整整两块田。这天,他们计划捞四块田的小虾,然后再投放到精品塘里去。在天池村,育苗塘和精品塘一共有41块,他们就日复一日地在这里面轮转。
留在丹山 爱上“小龙虾”
“你们看哇,这些虾子长得好安逸。”刘代勇将虾笼里的虾倒进大红盆子,喜笑颜开地告诉记者:“每个基本上都是四五钱的样子,都是标准虾。只要转到精品塘再养上20天,一个重量就有八九钱,大虾子的身价要翻倍的哦。”
虽然他只是在基地务工,却仍旧对这些小生命充满了感情。从繁殖育苗到换塘成虾,点点滴滴都离不开他们的细致照顾。他要投食、看水,要放笼,收虾,还要赶鸟。那些天上飞的白鹭,每天每只能吃掉百来只虾,这个量,让他非常心疼,“我们村附近都有100多只白鹭,看见了,肯定要赶一下”。
让他有些不满意的是:“老板还不让我们去赶,说那是保护动物。”刘代勇虽然不敢反对老板的意见,却从心里深处执着地“不想让飞鸟来祸害虾子。”他小声告诉记者,在这件事情上,他认为老板还没有自己这么“热爱虾”。
刘代勇家里有两个小孩,大的已经在上初中了。他觉得自己从去年开始留在丹山打工是非常正确的选择。“遇到这个疫情,外面的钱也不好挣。我留在家里,自己种点地,每个月能领3000多元钱,还把娃娃照顾到了,心里很踏实!”
春虾“开塘红” 单价逼近40元
7点半左右,刘代勇和工友们把捞起的虾转运到精品塘。业主刘利军早已经等候在这里,他说:“我要来看看他们捞了多少。按照一斤虾20尾的标准投到精品塘。每个精品塘我们控制在18000尾左右。”
据他介绍,3月6日,丹山稻虾正式开塘,迎来了2020年的开门红。“因为在疫情中的餐饮业还是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所以3月初首先反弹的就是夜宵、外卖市场。虾子太受欢迎了。”疫情期间的虾,囤了一个冬季的肉,个大肥美,随便抓一个都有七八钱重,这样的品相给丹山稻虾赢来了开塘单价每斤38元至40元的好势头。
让刘利军没万万没想到的是,就这样的高开价格,大虾仍旧被市场一抢而空。疫情带来的影响顿时烟消云散了。
刘利军计划还要不停地将标准虾转移到精品塘中来。因为接下来的安排环环相扣:“再等20天,精品塘的大虾又将面市了。同时,春季小虾孵化成功进入育苗塘里。4月中下旬,我们的精品稻米马上进入插秧期……”
川虾崛起 瞄准市场缺口8万吨
农事安排一件紧接一件,扩大规模也丝毫不能放松。
如今,一期天池村、康家村、八字墙村1112亩稻虾已经步入产业正规,一片欣欣向荣;二期1888亩已经进入土地整理阶段,将大佛村和田坝村连片发展。计划中的两万亩“稻渔综合种养”项目正有序推进。
“虽然2020年,我们还在经受疫情的考验,但是发展的信心还是很足的。”刘利军在采访临近结束的时候进一步向记者分析到,“2019年,有关方面有一组数据:四川省每年要吃掉小龙虾10万吨,而现在全省的产量只有1.5万吨左右。过去,市场缺口全靠湖北和江苏填补;未来,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会迎来川虾的崛起。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这个产业一定会在丹山落地生根。”
来源:资阳网